首页机构简介科技奖励科研基地办事指南文件下载学校主页
今天是:
您的位置: 首页>科技动态>正文
深入实施“1+2+5”新举措 扎实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大发展
2023-09-13  

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“十项行动”决策部署,认真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和年度党政工作要点要求,科学技术处坚持以“四个面向”为指引,深入贯彻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战略,围绕科研经费“双倍增”核心目标,紧抓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和强化有组织的科研两个抓手,立足于强化理论基础研究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、引育高水平人才队伍、打造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培育突破性科技成果五项举措,深入实施“1+2+5”科技创新举措,超前谋划、全力推动资源和要素充分整合,确保年度到校科研经费稳定在2亿元以上,扎实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大发展,努力实现学校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。

围绕科研经费“双倍增”核心目标不动摇

科技处紧密围绕科研经费“双倍增”核心目标不动摇,坚持内外兼修、共同发力,多次赴科技部、市科技局、市工信局等部门沟通交流,组织与宁河区政府、国电投集团、斯多福集团、渤化集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,极大提高了学校区域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和总体社会影响力。同时,多次组织召开全校科技工作推动会、社科工作专项推动会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专项推动会、科技人才申报工作专项培训会,充分利用寒暑假期深入基层学院走访调研,不断强化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性、协调性,力争到“十四五”末科研经费达到3亿元左右,确保实现科研经费“双倍增”的核心目标。

图1 学校组织召开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开源创新信创产业发展论坛

图2 校党委书记刘东志为学校(菏泽)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

图3 学校与国家电投集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

紧抓科研管理和科研组织两个抓手不放松

一是完善制度建设,营造比拼赶超的科研氛围。一方面,完善分类评价机制,健全以创新能力、质量、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,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,尊重团队参与者的实际贡献,破除“五唯”倾向,鼓励人才多元化发展,激发科技创新活力。另一方面,完善适合学校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标准,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资产评估机制,推进科技成果转化、助力科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。此外,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机制研究,强调跨学科、跨学校的交叉融合发展,推动不同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和整合,建立可支撑学科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,逐步增强学校科技创新的社会影响力。

图4 学校召开2023年度科研工作(人文社科)推动会

二是整合学校资源,大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。加强有组织科研,切实以问题和需求为牵引,瞄准若干重大前沿科学问题,组织跨学科团队,长期积累,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。依托国家和我市科技计划项目,在攻克“卡脖子”问题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下功夫。主动与行业产业部门和龙头企业加强对接,聚力原创性、引领性科技攻关,充分发挥新型科研管理体制优势,联合开展有组织的科技创新,保障产业链、供应链安全稳定。通过实施有组织科研,着力破解科研方向与国家需求衔接不紧密的问题、着力破解跨学科跨学院组建科研团队难的问题、着力破解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的问题。

图5 学校召开2023年度科技工作部署暨国家基金申报推动会

推进科技创新五大举措不停歇

一是强化基础研究,打造自主创新策源地。充分发挥高校源头创新作用,着力强化基础研究,坚持“从0到1”的原始创新导向,瞄准重大基础前沿科学问题和变革性关键技术问题,着眼于世界科技前沿,创新科研组织方式,明确基础研究的目标和对象,充分发挥强力科研平台基地、丰富科技创新资源作用,认真组织谋划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,着力推动“大项目”及“大团队”建设,切实以科技创新培养创新人才,继而持续推进科技创新,实现“学科链、人才链、创新链、产业链”协同发展,不断培育高质量科技成果,推动学校的基础理论研究大幅前进,逐步打造自主创新的策源高地。

二是增强服务能力,提升校企合作服务效能。立足科研“双倍增”目标,以国家急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抓手,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,在科技创新、人才培养、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承担等方面展开合作,实现“校企合作、产学共赢”。同时,深挖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潜力,畅通成果转化渠道,培育杰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,切实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、落地开花。此外,继续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、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企业作为社会创新主体的协同效应,创新校企深化合作新模式,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,不断增强服务国家宏观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。

三是发挥人才作用,引育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坚守育人初心,扎实做实科研育人,切实把科技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,深入挖掘科技工作中的育人元素,大力培育能力突出、结构优化、担当有为的战略人才队伍。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,赋予领军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、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,健全以创新能力、质量、实效、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,构建充分体现知识、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。同时,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,营造尊重人才的发展环境、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暖心留人的工作环境,充分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创新活力。

四是聚集优势资源,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基地。坚持“四个面向”,坚持“以用立业”,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我市产业发展需要,以功能晶体材料与器件领域为优势,加快培育全国重点实验室、海河实验室。同时,聚焦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集成电路、信创产业等重点领域,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、战略性的重大科技专项,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,打造更多天津版的“国之重器”。此外,深化科技创新平台链条建设,大力培育现代产业学院和新型研发机构,着力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,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,优化创新生态系统,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,全力塑造发展新优势。

五是鼓励交叉整合,培育国家急需的科研成果。整合学校优势资源,围绕科学前沿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瞄准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海河实验室建设要求,抢抓中长期贴息贷款项目机遇,打造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。重点以功能晶体研究院为基础,围绕特种激光晶体材料与器件应用,大力推进与山东大学等联合重组“功能晶体材料与器件应用”全国重点实验室。重点以海洋能源与智能建设研究院为基础,围绕海洋能源的新发展和利用,大力推进海河实验室建设。通过高水平科研平台基地建设,进一步强化科研成果质量导向,实施精准培育,力争产出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水平科技成果。

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、安全之要,学校的立校之本、强校之路。新形势下学校将紧紧围绕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目标,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紧抓“1+2+5”科技创新举措,扎实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大发展,切实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提供科技支撑,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、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等系列行动贡献天理力量!

关闭窗口
 
相关文章  
读取内容中,请等待...

天津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处  地址:西青区宾水西道391号办公楼209/210
电话:(022)6021-5747/5288/5255  邮编:300384

浏览总数:
今日浏览: